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莅保调研古茶树保护工作
调研组一行在实地查看了竹埠港土壤处理中心、竹埠港建筑垃圾再利用中心,在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工作指挥部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
黄牛在收费后为车辆安装临时装置,使其可以通过环保检测,过检后再拆除。在此过程中,交通部门将加强对维护站的监管,和环保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南京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国栋告诉记者,去年南京有4万多辆机动车环保检测不合格,可是只有不到1万辆进行了相关维修,80%的不合格车辆弄虚作假过关。汽修协会副会长彭鲁洲表示,尾气超标的车到维护站查找病因,治理的数据要上传给检测站,确认是什么毛病。据了解,目前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15万余辆,年排放污染物21万吨,对PM2.5的指数影响较大。11日从南京市汽车维修管理处获悉,南京市交通、环保部门联手在南京实施汽车检测和维护制度,首批17家尾气治理维护站即日起正式挂牌运转。一台尾气超标的车辆相当于几十台甚至几百台车辆的尾气排放量,这对南京的空气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今年加强了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检测和治理,但仍有大量车主借助黄牛蒙混过关。检测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通过这个来管控尾气超标车,而维护站的零部件价格将比4S店便宜三成以上。南京首批17家机动车排气超标治理维护站上岗,意味着南京正式启动机动车排气超标治理新模式,即超标车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机动车维修单位有效治理维护,并经环保尾气检测站复检合格方可发放环保标志。
我国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届时南京将要求所有未过环保检测的车辆,必须前往交通、环保部门授牌的维护站进行维修,然后再复检。明年1月1日起,所有尾气超标的车辆必须进维护站回炉合格后才能上路行驶环保部将对环评机构及其所属环评工程师采取的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等情况记入全国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开。人员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势必使得行业内部开展新一轮的洗牌。
结合9月24日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环保部整治挂靠现象的决心可见一斑。这项政策的实施契合公众参与的精神,为环评信息的透明化铺平了道路。
从表格中可见,新办法对甲、乙级环评机构的人员需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将环评机构、环评人员、环评资质、环评质量四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各家环评机构既需要提高环评工程师的数量,又需要提高有经验环评工程师的数量以提高环评报告书的质量。本办法的出台紧跟形势变化,正符合了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求,各项政策有条理性、有针对性,对加强行业管理、提升工作质量、维护行业秩序有着较大的帮助。据了解,由于新办法的第十八条与此前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有部分冲突,故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脱钩工作仍将以《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为准。
本次出台的2015版《办法》,与原有2006版《办法》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原有的该办法发布时间早在2005年,距今已过了10年,早已不符合当今国情需要。新办法相对于以往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那就是建立了环评机构及其下属工程师的诚信档案。9月28日,环保部签署了第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也就是新版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一方面,环评工程师不再允许挂靠,另一方面,每家环评机构规定的人员需求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不论是甲级还是乙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
而旧办法的规定则是直接将甲类资质授予环评机构,未取得甲类资质的环评机构不得编制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环评报告。在甲、乙级资质分类上,新办法先将建设项目按甲、乙级分类,再将甲类建设项目的评价资质授予某个专业特长符合该类项目的环评机构,未取得甲类资质的不得编制甲类项目的环评报告数。
第十九条规定的前两款中涉及隐瞒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真实情况的,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三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或者主要编制人员。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所辖的环评机构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诚信档案,记录本部门对其采取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等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及时抄报环保部。第四十九条规定的环评工程师必须全日制专职工作等,均是针对挂靠现象作出的对策。新办法对环评工程师挂靠现象的打击力度非常之大。新办法实施后,拥有甲、乙级资质的环评机构将均可编制任何一级环保部门审批的环评文件,甲、乙级的区别将只是专业性的差别,而不是旧办法的行政等级上的差别。届时环保部将设定一段时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原环保系统环评机构的脱钩工作暂时仍可直接申报,按照旧的条件标准核定,相关文件将会于近期出台
不过,这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势必埋下祸根。甚至在某些人的眼里,说不定还会是一次促进地方发展的机遇呢:一方面顺势腾龙换鸟,为势头正猛的工业园区提供进一步扩张的地盘,另一方面,村民们因不宜居住而主动要求搬迁,既免除了拆迁动员的艰辛,又不会出现征地中常见的坐地喊价,不但大大缩短工期,还会节省相当一笔费用呢。
但这类近乎亡羊补牢似的治理,始终摆脱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不但事倍功半,而且难以断根。伴随着推土机轰鸣的,是5000多村民的大迁徙。
而污染之下,天不再蓝,河面飘着油污,空气中嗅着臭味。尤为可怕的是,近些年,村里已先后有数十人因癌症而死亡。
置身于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潮头中的人们,无疑会面对一座权衡利弊的天平:是秉承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走所谓先发展、再治理的死路,往往考验着当地领导者的良知与智慧。诚然,顾及蓝天白云,有可能会放缓经济发展的势头,但唯利是图的单头独行,却注定会祸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既然污染企业业已坐大,目前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治污整改到位,要么关停并转,别无它途。一旦这些成片的土地今后需要复耕或居住,土壤修复或将是一个耗时耗资的巨大工程,其耗费的成本甚至会远超现今获取的利益;其三,如果当地决策者们视其短期及长远危害于不顾,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将这类不可持续性的产业蛋糕似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那么,其带来的显性及隐性危害后果都将同时被成倍放大。
而这些,绝不是我们所愿看到的。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三江村,正在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
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却在趟过六百年史河后的今天,被紧邻的当地大型工业园区所排放的废气废水所吞噬,而从祖国的版图中消逝了。不管是崭新的洋房,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屋,一座座都被夷为平地。
村头一段残存的古城墙,系戚继光为抗倭而建,依稀还有当年军事要塞的风采。譬如,当地这个大型工业园区,仅就入驻企业达3800余家的规模来看,其产生的税利、吸纳的就业人数及催升的GDP无疑十分诱人。
若当地的决策者们具备远见,不失担当,是完全能够做到发展与环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而古村落消失的唯一原因,是周遭众多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使它已成为一块不再适合居住的土地。就眼前来说,其危害已经显现:据绍兴市环保局评估,这个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占绍兴全市7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列全市第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不然,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古村落在我们的眼前消失。
譬如,如果有关部门能恪守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原则,寸步不让、一丝不苟地坚持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底线,还会有今天的污染肆虐么?诚然,我们也看到,当地近些年也有不少大动作: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组织污染区域的大搬迁。因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的三江村,原本是一个丰饶富裕的宝地。
但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领导者的心目中,压在天平一头的利益蛋糕实在是太重了,重得让另一头的绿色环保失去了应有的份量。村民不敢下河游泳,捉来的鱼虾更不敢吃。
同时,长远的危害已经可以预见:其一,由于该村三江汇聚之特点,其丰富的地下水及地表水必会加速有毒物的延伸渗透,不仅污染面极易扩张,甚至会危害三江水;祸及更多区域;其二,尽管目前这些排污企业可谓风生水起,但其不可持续性的致命缺陷注定其兴亦勃焉,其亡亦乎焉。与之相比,其代价无非是一个小小村落的好景不再及5000多村民的大迁徙。